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

Working Holiday後,然後怎樣?


這條問題其實相對地可以問另外一條問題的:「沒有Working holiday, 又會怎樣?」
然後怎樣?不如出發了再算

而對於這條問題,應該有十萬個答案。

我嘗試提供數個「標準」答案:
1回國後繼續忙碌,就好似未出發一樣
2愛上流浪,繼續流浪
3發展了異地戀,忙於穿梭兩國之間
4照顧家庭,背負責任
5還是喜歡自己居住城市,有空旅行便可
6目標依舊:沒有目標
7移民
8積極發展自己的興趣
9......


從前,六七十年代出世的人士還未有「工作假期」計劃,對於出國,可能一直是夢想,因為他們都忙於照顧家庭,甚至連世界地圖也沒有好好認真看過一次。好了,這個年代的年青人有福了,他們可以選擇日本、韓國、愛爾蘭、德國、加拿大、澳洲及紐西蘭作為工作假期的選擇,然後度過他們夢想的異國夢。身在福中不知福,為何現在連出發與否也成為一個年青人的負擔呢?


每個人的出發背景都不同,每個人出發前也帶著自己幻想出來的夢去走,誰知「夢」與「現實」原來有很大的距離,找不到工作、被人騙財、維修車子費用多於收入、被外國人歧視......問題此起彼落。原本我是想去跳降傘,但我賺不到錢去跳;原本我是想學英語,但我見華人多於外國人;原本我想移民紐西蘭,但這裡實在太悶太不方便了。對,發夢永遠是最好的,你沒有去過,根本沒有現實的答案。

去完工作假期, 有甚麼得與失?答案和出發時候我們所發的「夢」一樣—人人不同!很多人未出發便有一系列問題,期望解答了後才安心出發。這個情況就似今天我會去新加坡旅行,所有行程都預定好了,然而自己忽然問自己一句:「新加坡究竟好不好玩的?」你沒有去過,你根本沒有自己的感受知道新加坡究竟好不好玩。你有感受,是因為你看過旅遊書介紹,電視節目推介,網友讚好。我們被別人的意見覆蓋了自己的感受,既然自己想去,那麼便自己親身找尋答案吧。

關於旅行的價值觀也有很多,有人喜歡背包式,有人喜歡導遊式;有人喜歡結伴,有人喜歡獨行。如果你是擔心參與工作假期之後會浪費了一年賺取工作經驗的時間,證明你主觀認為工作假期的機會成本是大於工作的,出發也是沒有意思。我們「害怕」,所以不敢踏出第一步。即使你踏出了第一步,你也害怕未來的發展,人生本身不就是一項挑戰嗎?你預計了許多工作假期後回國的所有事,但這都只是預計而已,完成了工作假期之後的得與失,是根據你工作假期這個過程而得來的,然後怎樣,誰知道答案呢?

有很多與我同年齡的人士,有人當了老闆,有人當了經理,有人當了好老婆,有人當了湊仔公,有人喜歡平淡生活,有人喜歡工作中賺取成就感。人生千百態,工作假期亦然,比較是沒有意思的,沒有最好,也沒有最差。對於大眾來說,這可能是「玩樂」,可能是「浪費」,可能是「逃避」,然而,只有參與過工作假期的人,才可以領略當中的甜、酸、苦、辣,亦只有他們,才可以知道「然後怎樣」的答案。路,是自己走出來的;回憶,是無價而珍貴的。未來的事實在沒人知曉,一早將這個問題寫下答案,根本沒有意義。

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盡一樣,比較只會苦了自己,工作假期之後到底怎麼樣,給自己一個適合而不後悔的選擇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