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

9個旅客對紐西蘭的錯誤認識









1. 紐西蘭好安全

紐西蘭貴為全球治安最好的地方之一,亦被灌以「世外桃園」的稱號,旅客以為好安全,然而,我試過存放在冰櫃的食物會不翼而飛,朋友的車子會被爆竊,就連手機被偷去都亦有。小心至上。

2. 紐西蘭北島沒玩意兒
大部分旅客都說北島不像紐西蘭,停留奧克蘭及羅托魯亞之後便直奔南島。可是,紐西蘭有北火南雪之稱,北島火山地貌眾多,毛利文化、政治體系、商業中心都在北島為主,北島是認識紐西蘭的重要地方。

3. 紐西蘭不自駕等於自廢雙腿
當你的收入不足以彌補維修車子的費用,你便寧願自廢雙腿好過了。紐西蘭美景太多,車子損耗快,油費昂貴,欣賞風景是需要代價的。你可以選擇公共交通系統,尤其是長途旅程。對於一些公共交通不能到達的景點,我的建議是:Hitchhike。

4. 紐西蘭消費很高
外國消費一定高?所謂貴有貴玩,窮有窮玩。根據非正式統計,收入越高,消費越高,反之亦然。我們有錢便身痕,無錢便頭痕,去到哪裡也是一樣。在紐西蘭,一個人一星期生活費可以在NZ$200以內,甚至更少。按收入支出比例來說,紐西蘭的消費不算很高。

5. 紐西蘭是澳洲一部分

這個不解釋

6. 紐西蘭是農村之地

十個人有九個人都說我去紐西蘭趕牛耕田。其實紐西蘭大城市也有很多,「純樸自然」、「世外桃園」乃是公關宣傳手法,這亦是大部分旅客抗拒北島的主因。

7. 紐西蘭網絡不發達
4G廣告宣傳字眼開始圍繞紐西蘭各大城市,質素並不差,只是紐西蘭的消費稅高,便宜網絡計劃不多,不是每一家庭都會選擇無限上網計劃,令到外間有錯覺以為紐西蘭網絡不發達

8. 紐西蘭很悶
這個見仁見智。紐西蘭人都知道只看風景是很悶,所以發明了很多刺激極限活動,只是你有無錢玩,敢不敢玩而已。

9. 紐西蘭稅率高
對,紐西蘭的稅很高,收入的差不多20%是稅項,而消費稅亦達12.5%。可是,紐西蘭的福利制度不錯,對維護國民的長遠利益有正面作用。

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

給旅行一個主題

旅行,是一門人生哲學。

人們常常以為旅行很容易,說飛便飛,其實一點都不容易。或者我們可以從北韓居民、非洲窮人得到啟發,不是沒有自由,便是沒有金錢。世界那麼大,我們有擴闊眼光的勇氣,亦不要忘記可以離家出走的幸福。
遊南美可以用「足球」作主題。

近日電視台播放「走過足球聖地‧南美」,用「足球」貫穿了南美洲國家,令人大開眼界。假如遊南美洲不是用「足球」作主題,還可以用甚麼作主題呢?古蹟?生態?試想想、試想想,一個國家那麼大,你說你去巴西旅行,除了里約熱內盧、聖保羅這些大城市之外,你還知道巴西的甚麼呢?給旅行一個主題,方便自己擬定行程之外,亦令行程變得集中,更有意義。

很多朋友可以旅行的日數不多,所以將行程編得密密麻麻,趕完這邊,再趕往那邊,然後到這裡,又返回那裡。這樣旅行方式其實沒有問題,而且主題豐富,名「盡收眼底」,看得最多便最好,反正短時間也不會再回來。而有一些朋友喜歡用「思考」作主題,背上背包,流浪一個地方一個月,三個月,甚至一年,然後他們從旅程中得到人生方向,選擇流浪人生。同一段旅程,可以是不一樣的人生,分野就在「主題」上。

對於人生,每個人也有不同主題,不同目標。我們選擇甚麼主題去旅行,很大程度上,都與本身的性格、生活條件有關。一趟馬來西亞之旅,我們可以用「榴槤」、「陽光與海灘」、「Hea」、「探親」、「工幹」等作為主題,你說你想去雙子塔,但有人卻偏偏不喜歡;你喜歡住民宿,但有人喜歡住五星級大酒店。旅行是可以沒有主題的,即是去到那裡才算,然而我們卻忘記了原來「沒有主題」本身就是一個主題,是「尋找」?是「自由」?人生亦然,我們「沒有目標」,其實也是一個目標,因為我們在尋找,在探索。說不定下一次旅行,我們就找到屬於我們的人生主題。

旅行如人生,人生如旅行
我身邊有很多「龍友」,他們去旅行,總會將一個地方變成他們的想法。每一個角度、焦距、手法,總會帶來不同的感覺。「旅行」與「攝影」可以Crossover,那麼「旅行」與「人生」亦應該可以吧?前往參與工作假期,主題是「工作‧假期」,目的是以實地工作賺錢形式去觀光當地勝地、體驗當地風土民情。生活在異地,你很容易從中比較自己居住已久的原居地,然後作出思考,分析到底自己是屬於甚麼生活。我相信這是工作假期的所謂得著之一。為甚麼同一個地方,有人喜歡,有人不喜歡,最後還是連繫到個人價值觀及世界觀的層面上吧。

旅行,可以不只是旅行那麼簡單,亦可以沒有目的純休閒一番。或者我們將某些旅行主題看得太沉重了,能夠出發,去旅行,本身已經是人生的樂事。不用妒忌別人的旅程有幾豐富,亦不必破口大罵別人的旅程有多浪費,因為旅程是自己選擇,正如人生一樣。

給生命一個主題,就讓人生變成旅行吧。

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

Working Holiday後,然後怎樣?


這條問題其實相對地可以問另外一條問題的:「沒有Working holiday, 又會怎樣?」
然後怎樣?不如出發了再算

而對於這條問題,應該有十萬個答案。

我嘗試提供數個「標準」答案:
1回國後繼續忙碌,就好似未出發一樣
2愛上流浪,繼續流浪
3發展了異地戀,忙於穿梭兩國之間
4照顧家庭,背負責任
5還是喜歡自己居住城市,有空旅行便可
6目標依舊:沒有目標
7移民
8積極發展自己的興趣
9......


從前,六七十年代出世的人士還未有「工作假期」計劃,對於出國,可能一直是夢想,因為他們都忙於照顧家庭,甚至連世界地圖也沒有好好認真看過一次。好了,這個年代的年青人有福了,他們可以選擇日本、韓國、愛爾蘭、德國、加拿大、澳洲及紐西蘭作為工作假期的選擇,然後度過他們夢想的異國夢。身在福中不知福,為何現在連出發與否也成為一個年青人的負擔呢?


每個人的出發背景都不同,每個人出發前也帶著自己幻想出來的夢去走,誰知「夢」與「現實」原來有很大的距離,找不到工作、被人騙財、維修車子費用多於收入、被外國人歧視......問題此起彼落。原本我是想去跳降傘,但我賺不到錢去跳;原本我是想學英語,但我見華人多於外國人;原本我想移民紐西蘭,但這裡實在太悶太不方便了。對,發夢永遠是最好的,你沒有去過,根本沒有現實的答案。

去完工作假期, 有甚麼得與失?答案和出發時候我們所發的「夢」一樣—人人不同!很多人未出發便有一系列問題,期望解答了後才安心出發。這個情況就似今天我會去新加坡旅行,所有行程都預定好了,然而自己忽然問自己一句:「新加坡究竟好不好玩的?」你沒有去過,你根本沒有自己的感受知道新加坡究竟好不好玩。你有感受,是因為你看過旅遊書介紹,電視節目推介,網友讚好。我們被別人的意見覆蓋了自己的感受,既然自己想去,那麼便自己親身找尋答案吧。

關於旅行的價值觀也有很多,有人喜歡背包式,有人喜歡導遊式;有人喜歡結伴,有人喜歡獨行。如果你是擔心參與工作假期之後會浪費了一年賺取工作經驗的時間,證明你主觀認為工作假期的機會成本是大於工作的,出發也是沒有意思。我們「害怕」,所以不敢踏出第一步。即使你踏出了第一步,你也害怕未來的發展,人生本身不就是一項挑戰嗎?你預計了許多工作假期後回國的所有事,但這都只是預計而已,完成了工作假期之後的得與失,是根據你工作假期這個過程而得來的,然後怎樣,誰知道答案呢?

有很多與我同年齡的人士,有人當了老闆,有人當了經理,有人當了好老婆,有人當了湊仔公,有人喜歡平淡生活,有人喜歡工作中賺取成就感。人生千百態,工作假期亦然,比較是沒有意思的,沒有最好,也沒有最差。對於大眾來說,這可能是「玩樂」,可能是「浪費」,可能是「逃避」,然而,只有參與過工作假期的人,才可以領略當中的甜、酸、苦、辣,亦只有他們,才可以知道「然後怎樣」的答案。路,是自己走出來的;回憶,是無價而珍貴的。未來的事實在沒人知曉,一早將這個問題寫下答案,根本沒有意義。

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盡一樣,比較只會苦了自己,工作假期之後到底怎麼樣,給自己一個適合而不後悔的選擇吧。